◎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一是有效满足房地产合理融资需求,以慢撒气的方式推动行业风险市场化出清。
加强股市等资本市场投资功能建设,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提高投资者获得感。作者: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投融资研究中心主任 黄国平 进入专题: 中国经济 通缩 。
显然,我国经济增长成果与事实明显异于通货紧缩界定的典型特征,经济与社会发展依然呈现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态势。7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下降1.7%,上月为上涨2.3%,影响CPI下降0.3个百分点。尽管7月份CPI同比转降,但是从环比来看是由降转涨,为今年连续5个月环比下降之后的首次上涨。今年上半年,发行专项债券21721亿元,用于支持地方惠民生、补短板和强弱项,累计支持专项债券项目近2万个,有力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建设。所谓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概念,指的是价格普遍下降,致使家庭和社会资产减值,债务人负债事实增加,从而导致经济进入衰退通道,最终造成经济瘫痪。
上年7月份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6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这些是影响CPI同比转降的主要因素。强化对机构和上市公司监管,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股市等资本市场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发现功能。消费信贷市场的竞争程度日益加剧,增加了企业开展消费信贷数字化业务并取得竞争优势的难度,导致各消费信贷机构的营销成本日益上升。
这样的信息共享机制,对不良信誉的借款者起到了一种警示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借款者因多头借贷而产生的信用风险。二是金融机构应当完善金融营销宣传工作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营销宣传内控机制,并将金融营销宣传管理工作纳入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加强金融营销宣传专题培训,健全金融营销宣传管理长效机制。其次,数字金融利用数字化手段定位和选择客户,客户覆盖被传统金融机构忽视的小镇青年、新市民等中低收入群体。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运用,各大金融机构和其他行业的头部企业纷纷加入消费信贷领域。
例如,如果借款者在某一个消费信贷平台发生违约事件,该平台商可以马上将该名借款者的相关信息上传至共享平台。消费信贷作为有效的消费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平滑个人流动性约束、降低收入和其他不确定性因素对居民消费的不利冲击。
但是,消费贷款因具备额度低、期限短、无抵押等特点,对于贷后资产管理的要求也相对较高,而零售贷款余额规模的快速上升、用户群体逐渐下沉等原因带来了更大规模的消费贷款不良资产余额,导致消费贷款不良资产处置需求规模增加。目前监管部门仍然使用针对传统金融业制定的监管策略来监管数字金融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数字金融的独特性,从而导致现有的金融监管制度难以很好地评估和管理风险。一些平台企业利用算法黑箱特性实施差别定价(如产生信贷供给歧视、诱导过度借贷等问题),与同业达成算法共谋形成市场垄断,并利用信息推荐技术,蓄意构建充斥高风险金融产品服务的信息茧房,阻碍消费者自主选择。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挥领先优势,着力提升数字金融资金配置精准度,不断创新和升级金融服务,通过数字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于不同企业、不同人群的效率,避免出现大型企业授信过度和中小企业授信不足并存的局面。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消费者减少了外出就餐、旅行、娱乐等方面的支出,进而导致总体消费需求下降,社会消费环境变差,部分行业发展不景气。但是,我国数字金融的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数字金融在城乡、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据安全与治理问题突出,金融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金融风险不确定性上升,创新—稳定权衡难度加大等。[4]吴雨、李晓、李杰、周利:《数字金融发展与家庭金融资产组合有效性》,《管理世界》2021年第7期。加快推进市场化信用信息的整合和共享,打破信息孤岛现象。
[3]张勋、杨桐、汪晨、万广华:《数字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理论与中国实践》,《管理世界》2020年第11期。再次,加强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水平。
针对金融机构,数字金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化分析等技术,优化贷款业务的最佳信贷行为,改善金融业务流程,提高资金获取能力与分配效率,进而优化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结构。再次,数字金融创新的大量数字化产品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造成冲击,并由此倒逼金融机构大力拓展盈利途径,开发更加多元化和市场化的产品,提高自身资产配置效率,继而提升市场运行效率。
同时,价格竞争必然使得消费信贷产品定价不断下降,造成市场收益率趋于下降。引导数字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应当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推进数字金融协调发展,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以促进科技向善,加强行业自律以引导数字金融有序发展,完善个人征信体系以增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推广公益金融活动以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目前,中国农村仍有部分地区未能实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全地域覆盖,偏远地区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可达性更差。此外,要深入落实数字乡村行动计划,加快农村地区的数字金融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开展征信体系、涉农大数据、农业技术服务与培训,做好线上+线下业务,大力支持乡村振兴。完善从业人员资格评定和继续教育,通过机制构建、平台搭建等多种措施,形成完善的人才培训机制。第一,在数字金融创新试点的同时,探索开展数字金融伦理评估,为数字金融产品设计融入科技向善理念。
[7]Morse A., "Payday Lenders: Heroes or Villai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1, 102(1): 28-44.[8]汪勇、尹振涛、邢剑炜:《数字化工具对内循环堵点的疏通效应——基于消费券纾困商户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 2022年第1期。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0页。
首先,疫情使企业生产活动受到诸多限制,导致部分居民收入不稳定,消费能力受到抑制。当面对不同参与主体时,数字金融则利用各种途径调整其投资方式。
同时,作为一种金融基础设施,数字金融的发展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为创新创业活动创造更多商业机会和就业岗位[5]。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发布贷款、理财、投资等虚假信息,甚至利用非法获取的消费者金融信息编造账户冻结、涉及刑事案件等虚假情形,骗取消费者资金。
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征信并实现差异化竞争,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在竞争中不断创新,成为现有征信体系的强力补充。(五)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增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在完善个人征信体系方面,一是构建多层次的社会征信体系,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为主体,市场化征信行为为辅,构建全方位征信体系。然而,在实践中部分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控制意识,将授信决策、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完全外包给科技合作机构,将助贷机构给出的授信建议直接转化为自己对客户的最终授信决策。平衡好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充分运用监管科技,提升数字化转型监管效能。
以支付为例,《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农户最主要的小额支付手段仍是现金,70.52%的样本农户首选现金支付,其次为微信支付,占23.73%。第三,开展数字金融适老化、普惠性评估,缩小数字鸿沟。
坚持征信信息动态更新,及时反馈消费者个人信用水平,防止过度授信。作为典型的数字金融产品,数字消费信贷的发展极大提升了金融的服务范围、业务规模及其普惠性和触达性,但由于消费信贷的本身特征,部分消费信贷企业出现较高不良率的现象。
针对互联网银行的监管,目前参考城市商业银行标准,但事实上其业务模式和产品服务又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在执行各项政策时容易出现不对等或不一致的情况。[5]谢绚丽、沈艳、张皓星等:《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经济学(季刊)》2018年第4期。
一是金融管理部门将提升数字金融素养作为新一轮国家普惠金融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工作重点和分工安排,并将数字金融教育纳入金融消费者权益日、金融知识普及日等活动,通过体验学习、尝试应用、经验交流、互助帮扶等手段切实增强用户数字素养和金融素养。(三)金融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秩序亟需规范数字金融行业的竞争日趋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例如,消费信贷需求的扩张将作用于市场需求继而促进产业投资的产品升级改造,市场消费需求将倒逼企业改善生产技术和提升产品质量,并促使其进一步引进新工艺提高技术含量,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和升级改造制造出更多符合消费需求的新产品、提供更优质的售后服务,从而推动企业产品品质提升和技术创新发展。[2]易行健、周利:《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是否显著影响了居民消费——来自中国家庭的微观证据》,《金融研究》2018年第11期。
同时,数字消费券的杠杆效应会通过需求侧传导到供给侧,通过叠加乘数效应扩大产出,刺激相关企业加大投资,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对消费回暖和经济复苏产生了更加积极的作用。畅通投诉建议渠道、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确保算法符合公平原则,维护消费者合理权益。
(六)推广公益金融活动,提升消费者风险意识在复杂的互联网消费信贷环境中,消费者要不断强化自身的风险意识,防止陷入债务陷阱。管理难度加大导致管理成本不断上升,整个经营成本趋于上升。
(五)创新—稳定权衡难度加大,需要转变监管模式数字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速度远远滞后数字金融的发展速度。其次,数字金融的发展为信贷市场提供了新的产品与服务模式,为同质化的信贷市场注入新鲜血液,能够有效提升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和产品质量,增强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提供消费信贷产品与金融服务的竞争意识,促进其革新技术手段和改善经营管理理念以提高运营效率,推动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09:02天狐定制
2025-04-05 09:01天狐定制
2025-04-05 08:54天狐定制
2025-04-05 08:52天狐定制
2025-04-05 07:44天狐定制
2025-04-05 07:38天狐定制
2025-04-05 06:59天狐定制
2025-04-05 06:48天狐定制
2025-04-05 06:36天狐定制
2025-04-05 06:36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